编程通缩
作者:Kent Beck
当代码一天比一天便宜
精灵已经从瓶子里被放出来了。我们不妨先接受一个前提:在 AI 的加持下,软件开发的成本、技能门槛和所需时间正在稳步下降。(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但我们改天再说。)
那么问题来了:这会导致程序员数量的减少,还是增加?
经济学同时给了我们两个相互矛盾的答案。
替代效应 (Substitution)。替代效应认为,我们需要的程序员会变少——因为机器正在取代人类的劳动。
杰文斯悖论 (Jevons’ Paradox)。杰文斯悖论则预测,当某样东西变得更便宜时,它的需求反而会增加,因为这种廉价的商品在更广泛的场景下都变得经济可行。
这两个理论不可能都对。又或者,它们可以?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个矛盾——如果今天写程序的成本比昨天低,那我们今天就更有可能去写。但是,如果明天写程序的成本会更低,那我们为什么不干脆等到成本降到零呢?这就是所谓的“通缩螺旋 (deflationary spiral)”——人们倾向于推迟投资,导致经济活动减少,从而导致价格进一步下跌,进而更想推迟投资。
面对这种情况,软件公司的高管该怎么办?程序员又该怎么办?我们想要的,是一个能满足以下条件的策略:
让我们今天就能采取行动。
不依赖那些我们根本无法获得的信息。
无论未来走向何方,都能带来合理的结果。
等等,这次感觉不一样
传统的通货紧缩之所以具有破坏性,是因为它反映了经济的疲软——需求下降、信心崩溃、货币供应萎缩。但“编程通缩”则完全不同。它是由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提升所驱动的。AI 不仅仅是在重新分配同一块蛋糕,它正在从根本上让“做蛋糕”这件事变得更便宜。
这就产生了一些有趣的悖论:
延迟 vs. 实验:是的,你可能会想等等看,期待更好的工具出现。但是,当实验的成本趋近于零时,“现在就试试”的冲动往往会占上风。我们当中有多少人,不就是因为可以轻松做到,就随手搭了一个快速原型呢?
质量两极分化:廉价的代码将充斥市场,其中大部分会是垃圾。但与此同时,“大路货”代码和精心打造的软件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中间地带将不复存在。
价值迁移:写代码本身会变得像打字一样——成为一项基础技能,而不是一个职业。真正的价值将转移到别处:理解该构建什么,洞察不同系统如何组合在一起,以及在海量廉价软件模块的复杂性中游刃有余地穿行。
加速效应
正是在这一点上,“编程通缩”彻底打破了传统模型。在经济通缩中,螺旋是自我强化且具有破坏性的。但在编程通缩中,更便宜的工具实际上可能会加速创新——当编程开始为编程本身加速时,一个正向的增强回路就启动了:更好的工具带来更好的模型,更好的模型又带来更好的工具。
每一家小企业都会成为一家软件公司。每一个人都会成为一名开发者。“我们试试这个怎么样……”的成本,将趋近于零。
回想 1995 年,出版业的门槛很高,是少数人的专属。后来,它变得免费了。我们因此得到的出版物变少了吗?恰恰相反。我们迎来了一场内容的大爆炸,虽然大部分内容质量堪忧,但其中也诞生了革命性的作品。
身处螺旋之中
那么,身处这场通缩之中,我们该做些什么呢?这里有几点思考:
拥抱商品化:大胆使用那些便宜的工具。用 AI 去构建那些显而易见的东西。把你的精力省下来,去解决真正困难的问题。
专注于集成:瓶颈不再是编写代码。瓶颈在于如何让所有这些廉价的软件模块和谐地协同工作。
培养品味:当任何人都能构建任何东西时,“知道什么值得构建”本身就成了一种核心技能。
系统性思考:单个程序已经被商品化了,但复杂、自适应的系统还没有。
新的稀缺品
在一个充斥着廉价代码的世界里,什么会变得稀缺?是理解力、判断力、看清各个部分如何组合成整体的洞察力,以及知道什么不该做的智慧。
我们正在经历的,不仅仅是技术变革。我们正在亲眼目睹软件开发的基本经济学实时地发生转变。问题不在于“编程通缩”是否会发生——它已经发生了。问题在于,我们如何适应这个“丰饶”的时代。
两面下注,稳操胜券
专注于培养理解力、集成能力和判断力的美妙之处在于:无论未来是程序员变多还是变少,这些技能都至关重要。如果自动化取代了常规的编码工作,这些人类独有的技能将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廉价的工具催生出海量的新程序员,这些技能将比一年前更能帮助你从噪音中分辨出信号,去伪存真。
培养判断力,还能让你在与那些只会用工具更快地堆砌相同功能的竞争者面前,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别费心去预测未来会走向何方了。去构建那些在任何一种未来场景下都能让你茁壮成长的能力吧。
想为您的组织举办一场关于AI对软件开发影响及应对策略的私人定制讲座吗?联系我吧!今年最后一个季度我还有一些空档。
原文链接: https://tidyfirst.substack.com/p/programming-def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