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靠 AI“什么都懂一点”,却并不能真正变专业?
现在,很多人都对 AI 抱着一个幻想:我可能不是很专业,但如果借助 AI,不就能轻松变成专业人士了吗?确实,AI 在某些方面给了我们这样的错觉,比如稍微懂一点编程的人,可以轻松地用 AI 写出一个小程序的原型;不怎么懂设计的人,可以通过 AI 快速生成看起来不错的海报。然而,这种“什么都懂一点”再靠 AI 加持就能变专业的想法,其实是一种误解,甚至可能是一种危险的误解。
AI 究竟提升了什么?
从根本上讲,AI 工具对用户的帮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 提升能力的下限 什么叫“能力的下限”?就是说,以前一个完全不懂绘画的人根本画不出东西,现在借助 AI,可以迅速生成一幅看起来还不错的插画。原本根本不会写代码的人,也能通过 AI 生成基础的网页代码,实现简单的功能。这就是 AI 提高了普通人甚至零基础人士入门门槛的作用。
2. 提升专业人士的效率 如果你本来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比如一个资深的软件开发者或者专业的医疗研究人员,那么 AI 的作用就更明显了。它能自动化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帮你快速生成需要反复编写的基础代码或自动整理医疗数据的初步报告,让你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真正需要人类思考和决策的核心工作上。这种情况下,AI 的价值是巨大的,它不仅提升了效率,还能让你原本就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得到更大化的发挥。
但为什么 AI 无法真正将非专业人士变成专业人士?
原因主要在于 AI 自身的特性和使用者的水平局限:
AI 存在“幻觉”,结果不稳定
AI(特别是像 ChatGPT 这样的大语言模型)生成的结果存在着“幻觉”(hallucination),通俗点说就是“胡编乱造”的问题。哪怕 AI 在 99% 的情况下都生成正确且高质量的结果,但只要有 1% 的错误或低质量结果,对于一些容错率极低的领域来说,比如医疗、法律或财务领域,都可能造成严重甚至致命的后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你用 AI 画插图,偶尔出现画出来的人多一个手指头,也许无伤大雅。
但如果用 AI 生成医疗报告,漏掉或者多出关键的诊断信息,可能就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安全。
因此,专业人士对 AI 生成结果的审核和判断极为关键,而非专业人士根本不具备这种审核能力。
非专业人士的“分辨力”不足
对于某个专业领域,我们可以简单用 0 到 100 的分数来表示一个人的专业水平:
一个专业人士可能在 80 分甚至 90 分以上。
一个“懂一点”的非专业人士可能只有 50-60 分。
当非专业人士使用 AI 时,即便 AI 能帮助他实现 60-80 分的效果,这个人实际上很难准确分辨出 60 分和 80 分之间的差距,更无法判断 AI 给出的某个具体结果是高质量的专业输出,还是看起来不错但实际上漏洞百出的低质输出。
例如,你稍微懂一点编程,借助 AI 能写个小程序或简单的网页。但一旦需要写出复杂且稳定的生产级系统,你就难以识别 AI 生成的代码是否存在严重漏洞,哪怕 AI 的输出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不错。这时候你做的程序,可能仅仅是看起来好一点的“玩具”,而不是专业标准的软件。
专业人士如何正确利用 AI?
对于真正的专业人士,情况完全不同。他们在使用 AI 时会:
知道 AI 能力的边界在哪里,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对于 AI 能力不足的地方能借助外部工具弥补,比如 AI 数学不好就让 AI 生成代码去运算,或者让 AI 生成 Excel 的函数到 Excel 里面辅助计算
将复杂任务拆解成 AI 能力范围之内的小模块,每个模块通过 AI 辅助快速完成;比如 AI 一次无法很好的翻译很长的文本,就把长文拆成几个部分分开翻译
对 AI 的输出结果进行高水平的审核、修改和优化,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专业性;比如专业的软件工程师会对 AI 写的代码进行审查,另外写单元测试验证代码
运用 AI 去除重复性劳动,从而集中精力解决更有创造性和难度的任务。
给懂一点的人群的建议
因此,对于“懂一点但不精”的用户群体来说,重要的不是寄希望于 AI 帮你实现“一键专业化”,而是:
用 AI 加速学习,帮助你快速掌握基础知识,跨过初学门槛;
学会“质疑”和审慎对待 AI 生成的结果,不盲目信任 AI;
不断提高自身在该领域的基础认知,逐渐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和审美力。
正如 @同声翻译樱桃羊 说的:
AI 是给老虎添翼,也让猪能飞上一小会儿,但是并不能让猪变成老虎
专业的能力,就像是你的地图和驾驶技术——只有当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知道路上可能遇到什么危险,并且遇到紧急情况能手动接管,才能真正驾驭 AI 的力量,安全地驶向你期望的目的地。
AI 时代,并不是降低了对专业的需求,相反,它提升了“专业判断力”的价值。